
計畫在上位,設計在下位;計畫是尋找課題,設計是解決課題
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班

教學理念:
設計及計畫的過程不一而足,見仁見智,其結果也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,沒有唯一解、只有更好解。建築考試分為計畫及設計兩範疇,如何從計畫的議題探討,到設計面的落實手法,著實有一段模糊的路要摸索,在這之中期待能夠給予更多正確的幫助。對於感知力相對較薄弱的同學,給予相對正確的解法方向,個人認為對於其入門,是相對必要的。建築可以是哲學般的思辯論證、歷經滄桑,亦也可以是經過資訊的收集及分析,理性構築一件作品、踏實而完整。
陳伊 建築師
一、基本觀念
課程內容
-
學員互相自我介紹、認識彼此、成為本年內最得力的戰友及助手。
-
建築的三大課題:基地環境、課題需求、建築師理念,分別代表生態永續、場所精神、個人獨到設計理念發揚。
-
建築設計與快速設計,其相同及相異處分析,了解其基本核心價值,並不互相牴觸,甚至任何的設計的涵構思考及美學是相近的。
課程大綱
-
快速設計思維vs建築設計邏輯
-
鉛筆運筆技法、鉛筆表現法練習
二、平面配置 造型篇
課程內容
-
單銷點、雙銷點、等角透視圖等。
-
草稿非隨性亂打,設計的美感從上鉛筆稿開始,正確的運筆方式讓草稿看起來更有建築味。
-
先以構圖美感為主,後再置入機能。
-
構圖美感來自於各種手法,包含疊合、圖底、虛實、暗示等,及結果的呈現,包含元素組合後之比例、秩序、造型、層次等。
課程大綱
-
透視圖
-
疊合設計
-
圖底理論、虛實理論、暗示性設計
三、平面配置 機能篇
課程內容
-
主架構線>分群分區>造型組構>動線序列>機能置入
-
建築是一種實用的藝術,美感與機能必須同時存在,在機能面一樣應有其理想性,而非單純置入。
課程大綱
-
分群分區、動線序列
四、案例分析
課程內容
-
經由足量分析案例,了解各設計的元素、手法、環境對應、計畫想法,藉以充實自我內涵,進而確立自己的設計準則。
-
環境、入口、動線、架構、圖底、虛實、圍封、地景、色彩。
-
猶如書法臨摹。臨,學的即是筆意也就是運筆方法、摹,學的即是間架也就是字體結構。
課程大綱
-
案例分析要點
-
專業中蒐集元素、確立設計準則

教學理念:
導入個人在建築計畫上的系統構架,輔以建築法規的角度來看待建築計畫,讓業界於建築法規檢討中常遇到的設計問題,如何反映在平面設計圖上,以加強自己的專業感及成熟度,強化在繪圖上的各種設計技能,期望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。
吳凡 建築師
一、建築計畫
思考模型(一)
課程內容
-
金字塔闡述:都市設計+社區設計+建築設計之三角關係
-
都市設計(願景→目標→策略→準則)之建構+策略地圖
-
環境設計=永續+共生的規劃回應(小鳥與水牛的故事)
-
建築設計→設計概念的發想及思考/空間計畫策略與準則
課程大綱
-
建築法規體系的運用與檢視
二、建築計畫
思考模型(二)
課程內容
-
建築計畫(含都市設計及敷地計畫)系統性架構說明
-
建築計畫的意義、建築計畫的研擬、建築設計準則提出
-
都市紋理脈絡的考慮/都市設計準則與策略的研擬
-
開放空間系統/ 都市藍帶系統/都市綠帶系統/交通動線系統/都市防災系統.....等等
課程大綱
-
都市設計審議的各面向原則
三、建築量體
配置操作(一)
課程內容
-
方法論的假說設定?..........心中的度量衡工具
-
3合院配置方法的起手式→校園的規劃
-
綜合設計觀念操作與實戰推演
-
景觀系統:地景的形式轉化與構成(綠化設施要點)
課程大綱
-
建築物綜合設計的面相原則、樹保常用觀念
四、建築量體
配置操作(二)
課程內容
-
土地使用分區概念:9宮格的運用-如何切豆腐?(動中靜、高中低、軟中硬、近中遠)
-
開放空間體系建構:8度空間說明
-
建築物之量體設計:7個部位(高矮胖瘦頭身腳)+虛實軸線的對應關係
-
小基地建築配置方法(一字型/兩條槓/三合院/四不像)
-
案例操作:複合化園區+小基地建築配置
課程大綱
-
土地使用觀念
-
院落觀念
-
都更與危老的運用

教學理念:
這是必然也必須,大部分考生仍著重在表現法與設計概念上的突破,卻在邏輯上成為扣分的地方,是相當可惜的,藉由課程來達到呈現一位建築師該有的建築邏輯與計畫,並呈現在圖面上,整體課程設計是由邏輯思考的建立為主,透過讀題解題的過程中,從題目中獲取重要線索,建立屬於自己的SOP,讓自己面對各種題型不會因此慌亂。
祐新 建築師
一、建築邏輯
課程內容
-
相同的解法有人及格,相對卻有人三四十分,或許透過觀念藝術的傳遞與思維和建築設計有雷同的
-
從讀題,審題,解題過程中,找出環境與活動行為模式,由大範圍環境界定性質與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假設,找出一套考生該有的思考邏輯,進而了解自己圖面上的缺失,針對問題進化自己的圖面
課程大綱
-
設計思維建立
二、環境性質辨識
活動假設
課程內容
-
各種題型隱含各種不同性質的都市規模,由大都市到小鄉鎮,這城鄉差距,在圖面上如何去表達,呈現出都市的差異
-
讀題練習及環境確定後,找出特定行為及使用者,透過計畫分析,找出適合該題的行為模式,形成一套有邏輯思考的圖面
課程大綱
-
基地環境形態特色
環境/使用者/活動的三角關係
三、廣場整合
行為疊層
課程內容
-
環境分析後,各自留設退縮廣場/沿街,容易失去整體互相之間的關聯,透過討論,了解各空間擁有之多元發展的關係,發展更多行為模式計畫
-
計畫界定空間性質後,往往容易單一性質界定空間,失去空間多元性發展,如何透過計畫及疊層計畫下反思,重整活動性質多元性
課程大綱
-
開放空間整合與利用
-
開放空間與行為活動的整合
四、案例解析
課程內容
-
如何透過案例,了解基地環境及使用者活動的整合,如環境/動線/入口/主廣場/次廣場/圍封/地景/都市面/及環境經營,透過解析,快速學習
課程大綱
-
透過別人/了解自己
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(術科)-敷地班共16堂(內含四堂模擬大評圖)
課程集錦





















